6月17日9時22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刺破蒼穹。3名中國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
2020年12月6日,阿富準鐵路阿勒泰至富蘊段正式開通運營。
5月27日,新疆阿勒泰,紅山衛士堅守雪海孤島。
4月2日,2021“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本版圖片均由視覺中國供圖
“犧牲”這個詞 讓我更懂使命的意義
易境均
去年的中秋節,炊事班長腌了一條豬腿和一只整雞,從偽裝網的邊緣吊下一根繩子懸掛著,隨凜冽的寒風輕輕搖曳。他說,等過年的時候,要請大家吃臘肉臘雞。言畢,幫廚的小戰士黯然啜泣起來。他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最快要4年才能回一次家。
一位新婚不久的戰士清晨醒來,看著手里的一件碎裂的物事,久久地一言不發。那是妻子送的唇膏,他一直隨身帶著。昨晚全連抱著步槍和衣而臥,他忘了唇膏放在褲子的口袋里,在枕戈待旦的輾轉中壓壞了妻子的心意。
每隔一段時間,連隊組織給家里打電話。在那個傍晚,總會有兩三名戰士飯后蹲在防彈墻上獨自抽煙。望著燦爛的紅霞,懷念剛剛逝去的愛情。
在戰場的邊緣,敵人的槍炮未起硝煙,但情感的利刃刀刀見紅。
一次夜間訓練的間隙,我們圍坐在星空下,夜風徐徐,感傷襲來。對著這些被夜幕遮蔽的灼熱目光,我忍住鼻腔的酸澀,說了一句自覺高明的話:“當軍人嘛,難免要經受許多遺憾!
直到一位得知父親去世的戰士,跪在雪里,朝家鄉的方向鄭重一拜,我才深切地意識到,這話實在太輕飄飄了。
任政治指導員已經3年,我深深明白做“人”的工作是最不易的。但過去一年的工作之難遠不止于此。
去年6月,連隊接到命令,開赴中印邊境執行任務。甫抵任務地,平時龍精虎猛的戰士們個個臉色蒼白,嘴唇發紫。時而眉頭緊皺,忍耐隨時隨刻的頭痛;時而氣喘吁吁,抗衡稀薄的氧氣。我也比平時更加謹慎專注,充滿了看護好自己身心的自覺。我明白,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高原高寒,保障困難。長期斗爭,持續駐守。要把飯菜做得可口,要把廁所搭得實用,要確保戰士們保持健康,要讓大家能洗漱,要組織娛樂活動,有條件的話,還要讓同志們能和家里安全地聯系到。當然更緊要的是決不能耽誤訓練和任務。
前一晚急送膽囊炎發作的同志去醫療隊,陪護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就有鼻涕、眼淚抽抽搭搭的小戰士來到面前,哭訴撫養自己長大的奶奶病危了。下午的作戰會議,明確了嚴峻的形勢,下達了緊湊的命令。晚飯后,炊事班又反映水不夠用,明天可能做不出早飯來。就寢前,一遍遍地檢查每個帳篷的火爐和通風,叮囑哨兵履職盡責,而后躺在床上感到頭痛難眠。
“6·15”事件的細節逐漸傳來。團長重傷,4人犧牲。連隊的氛圍沉默了許多。
“犧牲”這個詞像是喚醒了我腦海中某個沉睡的區域,使我處在一種大夢初醒的朦朧和蓄勢待發的亢奮中。每晚輾轉反側時,我都在思考“軍人”和“使命”這些概念。
戰備形勢雷霆萬鈞,我的桌上擺了40余份發燙的請戰書。枕戈待旦,整裝待發,整日整夜待在坦克里等候命令,戰士們在裝備的夾縫里留下了寫著銀行卡號和給親人簡短寄語的小紙條。我是在他們的勇氣中越發體悟到在這條蜿蜒的邊境線上,正在發生的是怎樣一場斗爭。他們總給我心中灌注源源不絕的力量,喚起我的生機。
在繁瑣的過冬大會戰里,我們搶供米、面、調料、煤炭,儲存冬菜,補充醫療物資,搭建菜窖,挖掘防寒車庫……整個10月早出晚歸,廢寢忘食,風沙打在臉上像挨了巴掌,就這樣一鍬一鏟,給所有的坦克、步戰車和火炮建了溫暖寬敞、利于戰備的“小窩”。偶爾通知休息10分鐘,戰士們枕著鐵鍬倒頭就睡,沒一小會兒就被埋了半個身子。
有個戰士對我說,那陣子印象最深的是一天夜里,加班干活兒到12點,沒有車載,翻山越嶺地回去。一路上月光鋪地,那天又恰好是他的生日,他忽然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在一個薄暮冥冥的黃昏,訓練了一天,組織休息。兩名戰士喜滋滋地擺出一張象棋盤,投入地對弈起來。風還在拍打他們的衣衫和臉頰,塵土簌簌地落在他們身上,但他們渾然不覺,全副精神都投入到棋盤上的戰斗中。我對這幅畫面十分動容——他們真是精力充沛、熱忱飽滿的青年啊。在這個黃昏的烈風中享受一份愛好的快樂,會是他們一生快樂的種子。
你看他們有時閑適地沐浴晚霞的柔光,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又或者呆呆地盯著天上聚散的白云,在夜里端著洗腳盆坐在外面,透過偽裝網的縫隙,看著月亮若有所思,進而迎著冷風點燃一支香煙。
戰爭的意義、生活的真相、價值的追尋也使他們迷惘,可他們仍舊活在創造里,活在充足的愛里,活在信仰外形化的奮斗里,活在永遠不會疲倦的追逐里。我真的很喜歡這群爛漫的年輕人,我慶幸能和他們一同成長。
這一年,不會只留下苦難的刻痕。
---------------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我給職業生涯畫下圓滿“分號”
靳健
6月17日,當神舟十二號乘組打開艙門進入天和核心艙密封艙內,乘員以洪亮的嗓音向全國人民鄭重報告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第二大廳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掌聲、歡呼聲,還有飛控中心調度員的口令聲,交織在一起,激蕩在每一個角落。身在空間站總體調度崗的我,雙眼緊盯著攝像機下傳的每一幀圖像,關注著航天員的每一步操作,不敢有一絲大意,直至3名航天員將首次進駐空間站階段必要的各項操作項目全部有條不紊地完成,我才敢長出一口氣。作為神舟十二號乘組首次進駐空間站操作流程的設計者,我總算不辱使命。
6月23日,神舟十二號乘組與習近平總書記進行天地通話。向總書記匯報工作時,航天員湯洪波特意提到“飲食起居和工作都狀態良好,還能與家人視頻通話,我們的太空家園,很溫馨很舒適”。聽到這里,我默默給自己點了個贊,作為空間站主管載人環境設計的副主任設計師,我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用戶”的正式肯定。
這一刻,距離我參加工作已經過去12年。還記得入職前夕,神舟七號乘組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太空行走任務,全國上下對載人航天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升溫。那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多次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申請,我國下定決心,自主研發屬于中國人的空間站,大批熱血青年響應號召,加入空間站研制隊伍中。我也有幸趕上這歷史機遇,成為一名系統總體設計師,主管空間站載人環境控制系統設計,從此開始了我與空間站相依相伴的職業生涯。
在空間站系統眾多的專業技術領域中,載人環境領域最具載人航天特色,其主要任務包括在空間站密封艙內制造出像地面一樣的空氣環境,為航天員在軌駐留創造基本條件,還要對密封艙內噪聲環境、輻射環境、微生物環境進行控制,確保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此外還包括駐留物資保障、操作工效設計等諸多方面。概括來說,空間站平臺系統中所有與航天員駐留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屬于載人環境設計范疇,有深度、有廣度,既包含物化再生生保這類前沿技術,也包含艙內標識布置這類瑣碎工作。
參加工作的前幾年,面對如此龐大復雜的系統,我總有無力感,但在型號領導和研制團隊的指導幫助下,在四個“特別”的載人航天精神鼓舞下,我先從溫度環境控制系統為起點,以點到面,一步一個腳印,積極開展仿真計算分析,組織實施各類專項技術試驗,并作為飛行工程師,頻繁進入試驗艙內實際感受,站在航天員角度來設計和完善載人環境控制系統,逐漸掌握了載人環境控制系統各個分支的技術要領,以及各個分支之間的接口關系。在完成型號工作的前提下,深挖技術細節,勤總結、勤歸納,陸續發表了10多篇載人環境相關技術論文,將工程實施和技術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雖然離系統總體設計師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但目前可以說自己已成為一名合格的載人環境設計師。
空間站系統由天和核心艙、問天艙、夢天艙三個大型艙體通過交會對接和在軌轉位組裝而成,每一個艙體的配套設備數以千計,在軌設計壽命不低于15年,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龐大復雜的航天器。航天器研制是典型的系統工程,越是復雜的航天器,越需要一個強大、高效的總體設計機構,跳出局部,目覽全局,綜合考慮全系統的設計要求和設計約束。對內,確定各子系統間界面狀態,管控研制進度,組織大型試驗;對外,協調空間站與運載火箭、發射場、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等平級大系統間的接口關系。載人環境設計雖然復雜,但還局限于單純的特定專業技術范疇,而系統總體設計則要求有融合航天器各個領域專業知識的硬實力,還需具備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軟實力。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系統總體設計師,沒有捷徑,只能樹立兩個意識:一是打破自己既定專業限制的“終身學習”意識,二是空間站研制事事關心的“無限責任”意識。帶著這兩個意識去工作,日積月累,才有所成。
我們這些空間站領域的航天人,在型號漫長的研制過程中,走得不算快,但無比堅實,12年的辛勤付出,隨著神舟十二號乘組進駐空間站,夢想終于成真,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一個圓滿的“分號”。人的青春時光有限,但我們對載人航天的熱誠卻不會衰減。而今邁步從頭越,重整行裝再出發,空間站在軌運行15年,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又是一個新的夢想,更是系統總體設計師發揮才華的大舞臺。
。ㄗ髡呦抵袊教炜萍技瘓F五院總體部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
我是“天梯守護隊”隊員 每次天窗作業都是“大考”
李長永
在鐵路建設一線上,我已經耕耘了13年。最近,我們車間負責格庫鐵路依吞布拉克站至巴什考供站132公里鐵路線路、供電設備、電務信號設備養護維修工作。能到這里工作,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如今的70多位兄弟,都是經過篩選的年輕人,他們組成了貫穿阿爾金山鐵路的第一批“天梯守護隊”。
格庫鐵路地處高海拔地帶,線路養護維修工作極其重要。我們來到這里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阿爾金山區段的惡劣高原氣候。尤其是阿爾金山隧道天窗作業,對我們都是一個“大考”?粗值軅円粋個登上軌道車,這些平均年齡才30多歲的兄弟,放棄了都市的生活卻來到這里,作為一個車間的管理者,我越發覺得肩上的責任重了。
工作中,我必須全神貫注地盯著線路,對線路狀態了解越深,后期工作效率就能提高,兄弟們就能少辛苦一些。每當軌道車越來越近,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每趟車都不能白跑,得多了解線路的變化,然后趕緊整治問題!
隨著對講機下達開工命令,我們迅速下車,開始與時間賽跑,機器的轟鳴聲如同裁判手中發令槍的槍聲,催著大家向前沖,所有人都在低頭發力卻不吭聲,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高原地區,劇烈運動會引發高原反應,我們不能浪費任何一點力氣。
我一直在囑咐兄弟們要注意安全,保重身體,但艱險的工作環境,對人的身體極限挑戰很大,身體再硬朗的人,長期在這里勞作,也會時常感到疲勞。尤其是在隧道里的時候,我需要一邊查看著大家的作業情況,一邊用手電照著隧道頂部的接觸網設備,這是保證安全與工作效率的必要之舉。
這時常讓我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想到這條鐵路修通之后,會給人們帶來更加便捷的生活,我就充滿了工作的動力。每一次天窗作業都是很寶貴的,出來一次就要把活兒干好,把工作效率提上去,這是我一直堅定的觀念。畢竟,這段時間是路線維修的關鍵時機,只給我們3個小時完成任務的時間,對此不能怠慢,必須拿出百分百的精力來應對。
除此之外,我還要經常帶領兄弟們處理一些緊急任務。在鐵路一線上工作,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對此必須反應迅速。
有一次,半夜時刻,我已經入睡,卻突然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叫醒:“突發!阿爾金山站內道岔因積雪積冰無法轉換,必須立即施工搶險!蔽伊⒖堂靼琢巳蝿盏闹匾,如果不能及時搶險,有可能會給行車安全帶來很大隱患。我立刻叫上應急隊趕赴現場。當時,我們腳下的積雪已經很深。凜冽的寒風在我的耳邊呼嘯,我和兄弟們只好裹上厚厚的衣服來抵御嚴寒。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清理積雪是很不容易的,不僅要爭分奪秒地完成任務,還得防止被凍傷。經過數小時的奮戰,積雪終于被清理干凈了。雖然身體已經十分疲勞,但想到鐵路安全了,便覺得所有勞累都值得。
基層的工作很辛苦,但能在第一時間解決鐵路安全問題,修通萬眾矚目的線路,這種價值感是優渥的物質生活未必能給予的。作為共產黨員,能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我感到欣慰,也收獲滿滿。
---------------
在冬奧會場館 我微笑著向他們講述中國
于依鷺
如果要我在大學生活中選出幾件最有意義的事,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擔任志愿者,一定能入選其中。在北京體育大學就讀的時光里,我先后參與了中芬冬季運動年開幕式、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冰上測試活動等多項國際賽會的志愿服務工作。這些經歷給我帶來了數不清的收獲,也令我備感驕傲。
2019年1月,中芬冬季運動年開幕式在首鋼園區舉行——我記得很清楚,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擔任翻譯志愿者。當時,為赫爾辛基小丑少年冰球隊擔任翻譯時,出于緊張,我時常將英語說得磕磕巴巴,還一度沒能順利將隊員的意思轉達給導演組,導致隊員未能按要求完成動作,因此十分沮喪。然而,小丑隊的教練在了解原因后并沒有埋怨我,而是給了我貼心的安慰。這次經歷讓我感受到:語言翻譯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即便文化不同、語言不通,我們的情感也能彼此相通。
同一場活動后期,漸漸熟悉業務的我,被抽調給芬蘭4名滑冰隊員擔任翻譯。他們一來到首鋼園區,立刻就被這里的獨特建筑風格牢牢吸住了目光。接觸到她們的第一天,我對首鋼的了解并不比他們多多少,因此只能簡單介紹。但是,為了讓她們更好地看到中國的精彩,我當天一回到家,就著手查閱了大量資料。次日,我帶著充分的準備,向她們用英語做介紹?吹剿齻冾l頻點頭,流露出肯定的目光,我體會到翻譯工作不僅能向外國人傳遞信息,也能講出我們國家獨一無二的故事。而作為翻譯志愿者的我們,用自己的聲音和力量,以語言作為橋梁連接中外,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今天的中國。
后來,我參與了一場又一場國際賽會的志愿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得到了更多鍛煉,也學會了用微笑維護國家的形象。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我微笑著進行指示引導;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我微笑著回答來賓問題;在“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冰上測試活動中,我微笑著服務到訪媒體……當我微笑時,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所代表的不僅是單獨的個體,更是中國青年的群體形象。從容、真摯、大方的微笑,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愿與世界對話的態度和思想。
作為一名小小的志愿者,我常常覺得,每個年輕人都是中國對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和“名片”,我們的笑容是最閃亮的招牌,我們的話語更是最生動的媒介。在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好聲音的事業中,我因參與而幸福,更因參與而自豪。
---------------
埃塞俄比亞女孩的笑容,讓我理解“Thank you China”
黃曉岑
2019年,我受中國扶貧基金會委派,來到了萬里之外的埃塞俄比亞。我負責的是基金會在埃塞俄比亞“愛心包裹”項目的落實,初到不久,我就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不易,同時也感受到了跨國扶貧的意義。
首次抵達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灰蒙蒙”是最直觀的感受。前往住所的路上,我的目光所及,到處都是在建的建筑和低矮成片的貧民窟。當時是7月下旬,正好趕上當地雨季,我在水土不服的同時,常常半夜被雨水砸到對面貧民窟鐵皮屋頂上的聲音驚醒。那樣的聲音,大到我關上所有門窗都無法忽略,以至于我根本無法想象:對面鐵皮屋里的人如何入睡。
在基金會同事居住的貧民區,離我們最近的當地人是一個六口之家,家里的4個小女孩對我的中國面孔很是好奇,因此時常與我搭話。其中,最大的孩子叫哈芙,對我非常友善,我偶爾會用翻譯軟件跟她學一些簡單的阿姆哈拉日常用語,和她熟悉后,我一度提出想去她家里看看,卻遭到了哈芙母親的拒絕。
幾個月后,或許是對我的信任逐漸加深,哈芙一家主動邀請了曾經提出“不情之請”的我。進屋時,盡管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我還是為那間住所的狹窄與黑暗吃了一驚。在攀談中,我了解到:這是一個重組家庭,哈芙的媽媽為了謀生,帶著4個女孩改嫁到了首都。然而,首都的生活同樣艱難,小哈芙從4歲起就學會了幫媽媽做家務。我認識哈芙時,她已經10歲大,才剛剛升入小學一年級。
喝咖啡的間隙,哈芙母親的一番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我以前覺得中國人很會做生意,來埃塞也是為了賺錢,賺了我們的錢就走了,也不和當地人交流,特別神秘,不知道是不是瞧不起我們?吹侥悴虐l現中國人不是我以為的那樣!绷牡竭@個話題時,她專門向我展示了女兒在學校收到的中國書包,說里面“什么學習用品都有”。其實,她并不知道,這些書包正是我參與的愛心包裹項目提供給埃塞兒童的援助,但她還是因此給了我極大的尊重。
一個來自“熊貓國度”的書包,不僅為哈芙的校園生活添上了一抹亮色,也改變了一名埃塞婦女對中國人的印象。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美好,在那個瞬間充盈了我的內心,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善意和友誼,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開花結果。
與哈芙一家的交流,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現實感和參與感?粗男θ,我頭一次清楚地感知到:我們花費心力落地的項目,不只是瑣碎的協調、焦灼的跟進、跑斷腿的文件,以及孩子們大聲喊出來的“Thank you China”。這件事真正的意義,早已扎根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并且開始走入他們的心里。
2020年,為了回應疫情之下當地學生的緊要需求,愛心包裹項目專門增加了衛生用品品類,包括肥皂、毛巾、水杯等。中方的這些舉措,對預防病毒傳播發揮了不少作用。在一次對當地高官的拜訪中,一名埃塞俄比亞的州長懇切地對我說:“你們真的太用心了,肥皂很多學生是買不起的!焙髞砦也胖,這件事是由校長告訴市長、市長告訴州行政辦公室,最后又由行政辦公室告訴州長的。只要用心,就一定會被看到。
在海外從事扶貧工作,我既是在踐行心中的人道主義信條,也希望向世界展示一個更美好的中國形象。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實現了起初的目標,也意外地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而真實的世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07日 04 版)